每年农历九月初九,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,这一天,家家户户登高望远,赏菊饮酒,插茱萸、吃重阳糕,其乐融融,但你是否知道这个节日背后有着怎样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?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传统佳节,揭开它神秘的面纱。
重阳节起源与发展
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,形成于汉代,盛行于唐代,古人认为九月九日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寓意长长久久,是个吉祥的日子,在古代,“六”为阴数,“九”为阳数,九月初九两阳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。《易经》中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
先秦时期,人们就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、祭祖,以谢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活动,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星象的崇拜,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“大吉之日”,据史料记载,重阳节习俗形成于汉代,汉代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,重阳节已设,过法跟后代差不多,相传在东汉时,民间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,以求长寿的风俗,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,魏晋南北朝时期,重阳节习俗日渐丰富,增加了赏菊、饮酒习俗,唐代诗人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,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更是将登高、插茱萸等习俗描写得淋漓尽致。
重阳节的美丽传说
关于重阳节的由来,民间流传着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,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桓景的故事。
相传东汉时期,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,他跟随方士费长房学艺,有一年,费长房告诉桓景,九月初九那天,你家将有大灾,赶快回去让家里人每人做一个彩色的袋子,里面装上茱萸,系在手臂上,然后登上高山,饮菊花酒,就可以避免灾难,桓景按照师傅的话去做,全家平安无事,从此,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,后来,为了纪念桓景,人们把茱萸称为“辟邪翁”,菊花称为“延寿客”。
重阳节的传统习俗
登高望远: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,古时,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登高可以避邪气,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,登高也成为了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,人们常常结伴去登山,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。
佩戴茱萸:重阳节这天,人们会将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,以辟邪求吉,茱萸是一种具有香气的植物,被认为可以驱虫避邪,现代人们虽然不再佩戴茱萸,但依然会在家中摆放一些茱萸枝叶,寄托美好的愿望。
喝菊花酒:菊花象征长寿与吉祥,菊花酒则是由菊花泡制而成的一种美酒,在重阳节这一天饮用菊花酒,不仅味道独特,还有祛病强身的作用,人们常常一边欣赏美丽的菊花,一边品尝菊花酒,以此庆祝节日的到来。
吃重阳糕: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,是用糯米粉、红枣、核桃仁等材料制成的一种糕点,因为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所以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、吉祥如意,重阳糕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放风筝:重阳时节,秋高气爽,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,人们认为,在这一天放飞风筝,能够带走一年的晦气和烦恼,带来好运和幸福。
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,无论是登高望远、插茱萸、喝菊花酒还是吃重阳糕,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、家庭幸福的祈愿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让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,共同感受这份属于中华儿女的独特情感。